人類該學習與微生物共存艾肯醫生 著
人類似乎一直都是不太擅長與其他生物共存的動物,甚至人類種族與種族之間,也不見得相處得很和平。人類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戰爭史,我們要經過幾百年的戰爭和廝殺,才開始明白和諧的重要性,實在是非常遺憾。
我們醫學家和疾病之間的對抗,也持續了幾百年。在數個世紀以來,我們都是以廝殺,消滅和剷除病原體為基礎,去對抗各種各樣的瘟疫和感染。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和革新,很多醫生和醫學家也開始意識到,與疾病共存的重要性。 在十八世紀末,自從有了抗生素的出現,人類就開始利用抗生素與細菌對抗。我們治愈了無數的傳染病,但同時也破壞了環境中的各類細菌和真菌,令身體裡的微生生態出現了劇變。結果,我們開始出現各類的癌症、免疫系統疾病和過敏。 現代的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抗生素和過敏症之間所存在的關聯。人類因為濫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也導致了新的耐藥性病菌、病毒和真菌的出現,製造出比之前更厲害的病菌和病毒。 現代醫學到底是在「救人」,還是在「慢性殺人」?至今為止,我們仍然很難下定論。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預見的,就是我們不可以繼續維持現狀,不斷地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有毒的藥物,去進行醫治。我們不可以依賴藥物,而要依靠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裡面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細胞、包括 T淋巴細胞、B 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抗體等等。我們正常人的身體本身就具有對抗感染的能力,只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我們只懂得破壞,卻沒有建設。我們依賴了外在的藥物去對抗疾病;結果藥物的濃度越來越高,細菌的殺傷力也越來越高,可是身體的免疫力卻沒有獲得提高。除了免疫細胞,身體裡面的正常菌群(normal flora)也非常重要。缺少了正常菌群,身體的免疫力就會下降,令身體變得更容易被病菌和病毒入侵。所以,那些動不動就要醫生開藥的病人,將來必然是最高風險的一群人。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臨床數據證明,抗生素這類的藥物治療是最不符合效益的方法。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去想,使用藥物需要很大的成本,而且隨著使用時間,藥物的效力會逐漸減退,除非加大藥量或者改用其他藥物,否則抗生素療法只是治標不治本。 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對免疫系統的一種「教育」。我們只需要用幾劑的疫苗,就可以令身體對某些疾病產生長期的免疫力。疫苗也會令身體製造出抗體,在血液中流動,到了真正的病菌和病毒入侵,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準備就緒,蓄勢待發。 然而,要研究出有效的疫苗卻相當困難。要製造出成本低,對人體無害和無副作用,並且可以產生長期免疫力的疫苗,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而且不一定都能成功;好像現代的醫學家就一直無法成功研發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有些微生物懂得針對身體的免疫系統來進行攻擊和防禦,所以要製造出有效的疫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此外,疫苗的保護力也不是百分之一百,好像肺結核的疫苗,其保護作用就只能夠達到50-70%左右,並不能夠完全消除感染的風險。 由此可見,人類和微生物需要學會共存。我不是認為有病不應該醫治,或者完全否認抗生素治療的重要性。只是,使用這些藥物會有風險,而且不是最好的對抗方法。最好的方法,仍然是預防。我們要學會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保持身體健康,避免接觸病原體和減少濫用藥物的情況,以及借助正常菌群和益生菌去維繫自身細胞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 我相信當我們掌握了如何跟微生物共存,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和諧,獲得真正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