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病毒?艾肯醫生 著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命進化的理論,病毒感染對於生命來說就是一種選擇壓力。適者生存,在病毒面前弱不禁風的個體會被淘汰掉,病毒是生物進化的強大驅動力,它們在一定程序上決定著什麼能存活什麼能滅亡。在現代測序技術的發展下,人類基因組已經得到破譯,在人類的基因組中發現了病毒的基因存在,甚至一些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可能最初就是來源於病毒,這些證據說明,病毒在生命進化過程中,也能起到正向的作用。
其次,病毒在免疫系統的進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病毒的海洋中,人類能夠生存主要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完善的防衛系統來監視和清除病毒等病原體,如果這個系統出現問題,人體就會變得弱不禁風,這種防衛系統就是免疫系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體後會破壞免疫系統,在免疫系統崩潰後任何一個普通的感染對人體來說都是致命的,艾滋病的危險性在於HIV本身,而是感染HIV後的各種機會性感染所帶來的並發症。在生命起源初期是沒有完善的免疫系統的,免疫系統的進化是整個生命系統進化的重要基礎,而免疫系統的進化則是在病毒等各種病原體的刺激下完成的。 病毒是食物鏈的重要參與者和支持者。比較說,在浩瀚的海洋中,病毒的數量大得驚人,一杯海水(大約半升)中約含有10萬個種類約300億病病毒每天會殺死海洋中20%的生命物質,釋放其內容物供其生命體利用,如果海洋中沒有病毒,物質循環中就缺失了一個重要的鏈條,許多生命將難以得到生長繁衍的機會。 大多數人一出生就接觸到病毒。病毒是由不同蛋白質製成的微小機器,其具有自我複製的能力,可以入侵人體的細胞,借用細胞內的基因和蛋白進行複製。由於在他們複製的過程當中,會破壞細胞的原有基因和蛋白,最終導致細胞死亡。但身體內的細胞大量死亡,我們的身體就會開始出現各種症狀和疾病──這就是病毒感染的基本原理。 病毒是微小的(大小範圍從1 nm 到 100 nm 的直徑),小於細菌。雖然它不是活的有機體,但它具有獨特的生物結構和特殊的繁殖機制。與其他微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和寄生蟲完全不同,病毒需要依賴宿主(host)體內的細胞和基因來進行複製,在沒有宿主的情況下,病毒一般都會很快死亡,只有很少的病毒可以在宿主以外的環境中生存。 病毒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 DNA 病毒,另一種是 RNA 病毒。顧名思義,DNA 病毒是指攜帶 DNA 遺傳因子的病毒,他們的病毒基因可以直接入侵人體細胞,和宿主基因結合,進行複製。另一類的病毒則剛好相反,它們攜帶者可以製造病毒蛋白的RNA,進入宿主細胞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基因重組,才可以與宿主基因結合,或者借用細胞內的酶來進行複製。 DNA 病毒的優勢是傳播速度快,由於基因不需要進行合成,可以迅速感染大量細胞,引起疾病;常見的 DNA 病毒有噬菌體、天花病毒、乙肝病毒等。至於 RNA 的優勢在於突變速度快,換言之,可以迅速適應新的環境,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捕和藥物的傷害;常見的RNA 病毒包括流感病毒、SARS 病毒、HIV(艾滋病)和禽流感病毒等。 當病毒複製成功,它們就會離開宿主細胞,把新的病毒顆粒釋放到細胞外的環境中。這些新的病毒顆就會感染周邊的細胞,甚至經過血液系統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的其他部位,感染其他身體器官。 很多病毒感染都沒有特效藥,主要原因是病毒大多數時間都會隱藏在細胞內,而非細胞外。所以病毒感染需要靠免疫系統的辨識來清除,很難利用藥物治療。另外,臨床上使用的一般抗生素對於病毒感染並沒有任何療效。如果需要利用藥物來治療,就應該使用抗病毒劑。不過,這些藥物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使用,對於年紀小的兒童,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相當嚴重,所以如非必要都不會建議使用。 要預防病毒感染,最好的方法是接種疫苗和提高免疫力。很多嚴重致命的病毒感染,例如麻疹、小兒麻痺、天花、輪狀病毒和甲、乙型肝炎等,都可以利用疫苗有效地預防。只要接種過疫苗,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對該病毒出現抵抗力和記憶,有效防範病毒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