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梅毒艾肯醫生 著
十五世紀晚期, 歐洲出現了新的流行病──「法國病」是意大利人給的稱呼,一方面是因為法國人感染的比例較高,另一個原因是為了借機侮辱法國人。得了這種病的人,外表甚為難看,並且疼痛難耐,皮膚上會出現比天花更大的皮疹,其後人們發現這種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到了十六世紀初,這個病已經在歐洲大陸肆虐,宛如瘟疫,其嚴重程度不亞於當時天花之流行,是一種可怕的疾病。
如今,我們知道這種病其實是「梅毒(Syphilis)」。梅毒是一種細菌型的性傳染病(bacterial sexually transmissible infection),病原體是螺旋菌梅毒螺旋體的一個亞種(Treponema pallidum)。梅毒可分為三期,初期的病症並不明顯,只有一些堅硬、無痛、無搔癢的皮膚潰瘍和多處肌肉痠痛,很容易被患者忽視,因為延誤了治療時機。第二期的時候,症狀會變得明顯,手掌和腳掌會出現紅疹,在口腔、陰道或者陰莖上可能出現潰瘍。到了第三期,會長出梅毒腫,全身多處會出現潰爛,面部毀容,並且引發神經性疾病和心臟病,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在十六世紀,醫學並不發達,醫生也不清楚梅毒的致病原因,因此會用各種奇怪恐怖的方法來「醫治」 梅毒。我印象最深的一種奇特「療法」是讓患者躺在烤箱裡,用高溫「消毒」,把梅毒驅趕出體外。當然,「療程」還沒完成,患者可能已經被烤死了。不過,對患者來說,說不定是一種解脫。因為當時抗生素還沒面世,所以人們根本不知道治療梅毒的有效方法。 後來,醫學家發現梅毒是一種細菌感染,其後抗生素也出現,於是在臨床上,開始使用青黴素(Penicillin)來治療梅毒。使用抗生素的療效非常顯著,只要患者不是到了梅毒的第三期,基本上都可以逐漸治愈和康復。起初,人們以為梅毒不再是威脅,殊不知到了1940年代,由於抗藥性的關係,青黴素的效用大幅降低。於是,感染率又再次回升,加上當時又有艾滋病(AIDS) 的興起,所以患病和死亡人數又隨之而上升。 幸好我們目前還有其他抗生素可以治療梅毒,包括:多西環素(Doxycycline)、四環素(Tetracycline)和頭孢曲松(Ceftriaxone)。但根據美國衛生防護中心(CDC) 的近期報告指出,梅毒對其他抗生素開始產生耐藥性和抗藥性,並且可能再次在社區爆發疫症,提醒醫護人員加強警惕,並為懷疑患病的人士和高危人士進行檢驗。 目前,雖然仍然未有可以對抗梅毒的疫苗,不過研究顯示,使用避孕套和避免不安全性行為都足以預防梅毒感染。此外,如果皮膚上出現不尋常的紅疹或者不痛的皮膚潰瘍,應該盡早求醫。假如被診斷染上梅毒,應該立刻通知你的性伴侶去找醫生求助和避免跟其他人發生性行為,直至完全康復為止。如果及早治療,梅毒的治愈率仍然是相當高,只要保持警惕,梅毒就不會輕易在社區爆發。如果有任何懷疑,應該咨詢你信任的家庭醫生或者性病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