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你幹嘛吃藥?艾肯醫生 著
有時候,患者去找醫生看病,好像就是為了吃藥,而非咨詢醫生的專業意見。可是,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很多患者都覺得,會開藥的醫生才是「好醫生」?其實,隨便為患者開藥的醫生才不專業呢!
在流感高峰期的時候,常見的流行性感冒一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流感本身就是一種自限性感染(self-limited infection),就算不服用任何藥物,通常一星期內就會康復。如果一個星期病情仍未有好轉的患者,才需要考慮服用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藥。 感冒期間,患者只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就能讓身體免疫細胞去清除病毒而自然康復。如果想舒緩病情,就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補充營養,特別是補充維生素 C,以助提升免疫功能,舒緩症狀和加快康復的速度,無須無用額外藥物。 抗生素只能殺死病菌,卻對流感病毒幾乎毫無作用。它不但不能消滅病毒,更會傷害有用的益生菌。換言之,如果患上了流感,醫生還給你開抗生素,原則上不會改善病情,反而令身體元氣大傷,百害無利。 既然如此,為何醫生還要為病人署方抗生素?我認為這是制度的問題。 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為濫用抗生素情況比較嚴重,不少醫生為了盈利都會讓患者「打點滴」及署方退燒藥、消炎止痛藥和抗生素。這些藥物雖然對病情沒有幫助,卻不會對患者產生即時傷害。一般人如果沒有對藥物過敏,是不會因為服用以上藥物而產生不良反應。相反,那些藥物可以幫助患者退燒、止痛消炎和殺菌(可能是有用的細菌而不是病菌),減輕患者症狀,所以患者一般也不會投訴,實際上對患者病情毫無好處,純粹圖利和滿足患者心理需求。 那麼退燒藥也對病情沒有好處嗎?是的,市面上退燒藥雖然有效降低體溫,卻對病情沒甚好處。身體受感染時,體內的病毒需要體內的細胞基因來進行複製,而這個複製過程對溫度非常敏感,因而導致發燒症狀。 醫學研究指出,體溫上升有效抑制病毒複製速度和效率。因此,發燒是身體免疫機制的一部分。身體如不發燒,病毒就會在最適溫度(optimal temperature)進行複製,病菌也會在這個溫度迅速分裂繁殖。因此,生病時發燒並非壞事,短暫發燒有助抑制病毒和病菌生長,延緩病情惡化。如果發燒後立刻服用退燒藥,身體天然的免疫機制就會失衡。雖症狀減輕,反令病情惡化。 止痛消炎藥則是醫學界的一個灰色地帶。除非身體極度不適,例如喉嚨痛引致無法吞嚥,或出現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否則不需要服用消炎止痛藥。如果影響進食,則會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導致營養不良。 此外,如出現肺炎症狀,應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處方藥物來處理,否則會讓患者冒上生命危險。然而,過度依賴消炎止痛藥物會影響肝腎功能,嚴重者會導致肝腎功能衰竭。身體如果染病,肝腎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系統。如果此時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反而會增加肝臟和腎臟負擔。然而,因為一般的患者除非長期和過量服用這些藥物,否則其負面作用並不容易被觀察。因此,大部分患者感冒時,仍會使用消炎止痛藥物。 因此,市面上依然流行布洛芬(Ibuprofen)和撲熱息痛(Paracetamol)等毒性較輕的藥物。不過,建議大家還是不要忽視這類藥物的毒性。我曾經看過一些醫學病例,有患者運動後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APAP)而導致肝衰竭,最後需要進行肝臟移植。 至於發達國家,因為當地制度較為完善,而且國民教育水平亦相對較高,所以政府和醫療部門對於抗生素監管非常嚴格。很多發展中國家隨手可得的抗生素,在發達國家必須經醫生處方才可購買。因此,發達國家濫用抗生素情況並不嚴重。相反,一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病人於發達國家看病時,往往會投訴醫生拒絕處方藥物。因為他們在原居地看診時,醫生一般會署方抗生素。部分病人甚至可以透過藥房直接購買抗生素藥物。 從公共衛生和傳染病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是不智的。抗生素缺乏監管不但會增加醫療成本,更會降低醫療服務效益,並加劇耐藥性和抗藥性感染情況,令日後治療更為困難,對公眾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