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三方:測試、追踪和治療艾肯醫生 著
2020年4月3日 研究顯示,盡早採取「測試、追蹤和治療」抗疫方案的國家對 SARS-CoV-2的疫情控制更有效率和優勢。
目前,德國報告有約七百七十宗死亡案例,七萬一千宗確診,而意大利就有約一萬二千四百宗死亡個案,超過十萬多人感染。德國在一月前著手開發一項快速測試,再加上充足的重症監護病床和對社會隔離政策的早期擁護,以上種種對疫情充分的準備措施,便可以解釋為什麼德國感染 SARS-CoV-2 的死亡人數少於鄰國。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也指出,如果病毒測試中出現陽性的個案頻率高,這意味著當局可能漏掉很多病例;有很多個案沒有被測試出來的話,隱性患者的社區潛伏風險也頗高。不過全球多國對於疫情控制暫時還沒有一致的基準,這一點令我本人也感到相當困惑。 在治療方面,除了特效藥的研究,目前多國也專注於發展抗體療法。有研究指出成功從倖存者中分離出幾種抗體,也成功利用這些抗體有效地阻止了 SARS-CoV-2 的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早前有研究指出,非特效藥的抗病毒藥對於 SARS-CoV-2 沒有顯著的療效,也有不少報告說非老年患者,感染後的康復率非常高。理論上,SARS-CoV-2 的殺傷力似乎沒有 SARS-CoV 那麼強,很多患者都只出現輕微症狀甚至無症狀,經過一段時間後,患者身體可以製造抗體,對抗體內的 SARS-CoV-2。由此可見,研發抗體療法似乎比開發新抗病毒劑更有效益,臨床使用上也相對安全,少見副作用。 此外,目前很多地方,例如美國紐約市之前都出現呼吸機短缺的問題。在比利時也出現一名九十歲的婆婆不願意戴呼吸器,要留來救年輕病人的新聞。呼吸機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機器,用來輔助甚至完全取代自主呼吸。呼吸機對於維持重症患者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儀器,一家醫院所擁有的呼吸機越多,可以相應容納的重症患者數量也越多,同時也可以大大降低重症患者因呼吸系統衰竭的死亡率。 目前美國和其他國家已經著力生產大量呼吸機和其他輔助性器材來供應給有需要的醫院和醫療機構。但據我所知,呼吸機目前仍然是供不應求,單是美國,要在短期內解決內需問題就已經是不可能,所以其他國家的情況更不樂觀。 總結而言,測試、追踪和治療是最重要的「抗疫三方」。國家政府和衛生部當局越早採取快速測試和隔離患者,阻斷和堵塞外地流入的個案對於疫情的監控越有利;如台灣和新加坡所採取的抗疫措施就是最好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