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感染和抗生素耐藥性細菌艾肯醫生 著
抗生素抗性是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自然發展,其中降低其對抗微生物劑(例如抗生素,抗真菌劑,抗病毒劑等)的敏感性。抗生素的持續使用加速了進化的自然過程,觸發某些細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對這些藥物的耐藥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微生物將變得對用於治療天然感染的常規藥物更不敏感,甚至完全抗拒。
有一項研究表明,在1968年至2011年間,39%至51%的手術部位感染和27%的化療後感染是由抗生素抗性的細菌引起的。手術包括十個最常見的外科手術,例如結腸手術,活組織檢查,闌尾切除術,子宮切除術等。雖然這些外科手術可能不是特別危險,但手術後感染仍然可以致命的。事實上,抗生素耐藥性和院內感染息息相關,而且可能會影響到每個人。所以我們必須盡快找出新的治療方法,以及阻止問題繼續惡化。由此可見,抗生素耐藥性和院內感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不盡快找到解決方案,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人死於常規的外科手術,癌症治療和移植手術,並且嚴重影響高危人群的治療。 大部分接受手術後的患者都會服用抗生素,以降低術後感染的風險。由於外科手術的傷口大,醫院內部的病菌病毒又多,所以患者在病房修養康復期間,很有機會接觸到細菌和病毒。由於這些細菌和病毒長期生活在醫院環境,所以對於大多數的藥物,包括抗生素都產生了抗性和耐藥性。 雖然醫學界對於這些觀點並非一致認同,但我個人認為如果可以的話,外科醫生應該盡量縮小手術傷口,以及盡量使用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和介入治療(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代替大型手術治療。至於術後的患者,如果環境許可最好接受衛生隔離一段時間和盡量避免在醫院內長時間逗留。因為醫院環境中存在多藥耐藥細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隨著各種消毒劑的廣泛使用,細菌對消毒劑的耐藥現像也越來越普遍。 所謂的消毒劑耐抗性是指細菌對於常用消毒劑的濃度不在敏感。換言之,一般濃度的消毒劑無法有效殺死細菌,達到「消毒」的作用。目前,已有研究顯示細菌對包括季銨鹽、氯己定、戊二醛以及酚類化合物在內的幾種消毒劑產生抗性,所以就算醫院內部的衛生工作做得非常認真,經常消毒,亦不可能確保「院內感染」不會發生。 耐藥性細菌感染的問題其實目前已經相當嚴重。當時對於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簡稱 MRSA),醫學界一致認定為「超級細菌(superbugs)」;幾乎所有藥物,除了萬古黴素(Vancomycin)及替考拉寧(Teicoplanin)之外,都對MRSA無效。當時甚至有報告指出感染MRSA的病人在感染30天內的死亡率高達30%,因此對於外科醫生和負責術後治療的內科醫生們無疑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臨床管理問題。 時至今日,超級細菌的問題不但沒有改善,院內感染和術後感染的問題反而有惡化的趨勢。現在我們不但有 MRSA,還有 VRSA(抗萬古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一種難以治療的超級細菌,30天內死亡率達13-20%。幸運的是,大部分的 VRSA 都是因為萬古黴素治療失效所導致的,所以只要在臨床上嚴謹地使用和操控藥物的劑量,就可以預防 VRSA 在院內大規模爆發感染。不過,VRSA目前的治療方法不多,如果我們不及早預防和控制,一旦爆發大型的院內感染,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