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有研究朋友應該會知道,西方醫學的發展其實是來自於中世紀的煉金術。雖然煉金術的原意是把物質轉變成黃金,但隨著煉金術的發展,人們開始對物質和元素有了新的理解。醫學和藥劑學的基礎也逐漸隨著煉金術的發展而形成。
雖然這些藥理和醫學理論和當今的醫學理論相距甚遠,但煉金術無疑奠定了化學的重要基礎。化學的英語「Chemistry」一詞,就是由煉金術「Alchemy」一詞中演變出來。兩者的關係尤深,對醫學日後的發展也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在中世紀很多著名的醫師其實也是煉金術師,好像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就是其中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他試圖把醫學和煉金術結合起來,形成一套「醫療化學」的理論。接著到了十九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科學和醫學也開始革新,煉金術被視為「偽科學」不再備受重視,學生因而改為學習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的化學。 接著,人類在生物學和化學的研究上不斷有了新的突破,包括對遺傳學(genetics)、微生物學(microbiology)、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 和藥理學(pharmacology)有了新的認知,繼而演變成如今重要的遺傳病學、病理醫學、微生物醫學和藥劑學。由此可見,醫學跟煉金術其實大有關聯。 不過,醫學和煉金術的關聯並不僅如此,古時中國很多的征服者都渴望長生不老,於是出現了煉丹術。煉丹術其實即是東方的煉金術,不過研發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永生。煉丹的過程需要採集多種藥材來進行提煉,當中也不缺可以致命的毒藥,因此也速成了古代中醫的中藥理論的基礎和發展。 由此可見,煉金術雖然是一門「偽科學」,但也速成了現今醫學和科學的發展。無論在東方抑或西方,假如沒有煉金術,就不會有化學的出現,也沒有現代醫學的誕生。
1 評論
一提到醫生的形象,很多人都會想起「醫生袍」,或者「白大褂」,但很少人知道它的由來。那麼,為什麼醫生要穿白大褂呢?
在幾個世紀之前,醫生的裝束並不像今天這樣,穿著長及腰腿的白大褂。中世紀時候,西醫普遍穿黑色或者灰色的長袍。尤其是在黑死病流行的十七世紀,醫生甚至要戴上鳥喙面具和帽子來掩蓋自己的面部和頭部來預防感染。由於當時還沒有細菌和傳染病的觀念,所以醫生的長袍一般都是不消毒的,醫生接見完一個病人之後,就會去接見另一個病人,不少患者因而感染了致命的傳染病。 到了十九世紀,醫學開始革新昌明,主張以科學理論為基礎,醫學家又發現了細菌和病原學(Germ Theory of Disease),明白到疾病來自單一病原體(pathogen),而傳染病則多來自單細胞微生物(unicellular microorganisms)因此醫生們開始懂得洗手和使用消毒液,並且改變了使用黑色和灰色的長袍,改為白色(容易弄髒)的長袍。如此一來,醫生的長袍就要經常被更換和消毒,以保持良好的潔淨和衛生習慣。 另一個更換長袍的原因,據說是由於醫院為了大規模消毒醫護人員的衣物,而採用了廉價且實用的漂白劑,漂白劑(bleach)具有消毒殺菌的功效,但假如使用白色以外的衣物,衣物上的顏色就很容易被漂掉,醫院行政人員因而乾脆把醫護人員的工作服改為白色,從此白大褂就成為了醫生的象征,而護士也得到「白衣天使」的美譽。 雖然白大褂給人一種專業的形象,不過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的醫師已經開始拋棄傳統穿白大褂的習慣。好像我工作的兒童醫院就幾乎全面禁止醫生穿著白大褂,原因跟十七世紀的時期相似,因為白大褂是引發院內感染的元兇之一。 雖然醫生幾乎每天都會更換新的白大褂,但即使一天更換一次,仍然具有傳播病菌的潛伏危機,尤其在傳染病高危的內科病房、急症病房、兒科病房和深切治療病房。 醫院的病菌多帶有抗藥性和耐藥性,因而增加了感染後死亡的機會。為了防止院內感染,部分醫院改變了政策,不再要求醫生穿白帶掛,改為使用一次性防菌衣物或者醫院配備的消毒衣物。 在高危病房,醫生也被勸籲不要在工作期間打領帶,因為領帶也有同樣的風險。另一方面,醫生的長恤衫也需要捲袖,以減低觸碰患者的機會和方便洗手,而醫生常用的聽診器更加要經常消毒,以降低傳播病菌的機會。 一件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白大褂,背後其實都隱藏著醫生對病人的心意和承擔。為了病人的健康和福祉,醫生們也付出了和犧牲不少。 外國人有一種說法叫「三秒法則(Three Seconds Rule)」,意思是掉在地上的東西只要不超過三秒,就還是「乾淨」的,可以吃。
我不知道中國人有沒有這種說法,但今天就被我碰見了。 一個小男孩來到醫院,手裡拿著一塊曲奇餅乾,突然有半塊脫落,掉到地上。他的華人媽媽竟然說:「趕快撿起來,三秒法則!」 我一開始以為這位媽媽只是開玩笑,沒想到小男孩真的去把它撿起來,想把它放到嘴裡,於是我立刻上前阻止他。 然後我用很嚴肅的態度對男孩的母親說:「醫院到處都是病菌,掉到地上的東西絕對不能吃。」 這位媽媽的臉色立即變了起來,但見我是醫生又不敢跟我爭論,事情就這樣過去了,但從她的眼神,估計心裡是覺得我多管閒事。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強迫小孩子吃有毒的食物屬於虐待兒童,也可能構成疏忽照顧兒童罪。嚴重的話甚至會被控告企圖謀殺,或者誤殺,刑罰可能相當嚴重。 世上沒有「三秒法則」。之前已經有科學研究證明那是一種謬誤,報告指食物只要觸碰到地面,無論是一秒,三秒,還是十秒,上面都會沾有細菌。而且越是濕潤或者含糖量高的食物越容易沾上細菌。 雖然,吃掉到地上的東西不一定會致病,但風險是必然存在的。醫院是世界上最「髒」的地方,抗藥性細菌不說,醫院還有其他流感病毒、A、E型肝炎、手足口病毒、腸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全部都是可以經口傳播。 作為一個盡責的父母,請不要誤信「三秒法則」,更不要讓孩子吃到受污染的食物,否則後果可能會非常嚴重。 最近的一節課,我對學生說:「做醫生也好,做研究也好,千萬不能心術不正。」
醫生總是受人景仰的職業,但醫術高明又心術不正的人,在醫學界其實也不少。 我不會特別提名,但放棄了專業和尊嚴,甘願為政治政權為奴的大有人在。雖然我不認為這種人的心底是壞,他們可能只是著重眼前利益,又也許當局者迷,身不由己,別有苦衷;我不去評價別人,但想教育好下一代,希望他們日後不會變成這樣的人。 我不介意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專科,特別是「賺錢」的專科。我也不反對學生選擇從事研究,尤其是那些與癌症相關的醫藥研究。畢竟,醫學上的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人才和發展。不過,儘管他們有權選擇今後不同的路,我還是衷心希望,自己培育出來的醫療人才,能夠抱有善心,做一個正直而有良知的醫生。 前幾天,我特別花了一點時間和心思去講述此事,有些學生抱著疑問的心情,心想這節傳染病學的講課為何變成了醫療倫理課。 我只是覺得,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且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老實說,如今醫學發展迅速,一年前學過的知識,一年後也需要再學一遍。但醫者的五德和道德觀卻不能沒有底線,甚至不斷遷移。 醫者仁心的正直必須從學生時期開始培養。我要在他們尚未被骯髒的社會和醫療政治蠶蝕之前,為他們注射對抗貪腐和邪惡的疫苗。在他們成為有權力的人之前,就要與道德和良知為伍,站在公義的這一邊。 只有這樣,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亦可能因此,最近我越來越有衝動投身於專業教育,希望藉此培育醫學院裡的幼苗,讓他們茁壯成長,將來成為支撐生命的大樹。 我在門診見過很多患者,他們往往因為感冒、腸胃炎、發燒等小病,不惜付出幾小時的時間到急症室輪候看診。尤其小童出現發燒或炎症時,父母就會非常擔憂,怕孩子「燒壞腦」。不論白天深夜,都會帶著小孩子到急症室去。
最近有個朋友有腹痛,驗血報告指出其肝炎病毒抗體測試呈陽性,結果就打電話給我。當時他沒有出現發燒,也沒有出現急性肝炎應有的黃疸,也沒有出現劇烈的腹痛和其他肝炎的症狀。我告訴朋友說:「你不用擔心,急性肝炎不是這樣的,血液抗體呈陽性不一定代表你有肝炎,所以你只需要去找家庭醫生,做一個詳細一點的驗血報告就可以了。」 但是,朋友當時很害怕,非常擔心自己的情況,認為事態嚴重,應該去急症室看病。結果,他沒有聽我的勸告,直接跑去急症室排隊看門診。在急症室等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後,終於有醫生看他了。由於他不是急性肝炎,只是普通的腹痛,所以根據急症室門診的規矩,不需要優先處理。除非當時他有發燒、嘔吐、劇烈腹痛、血壓不正常、糞便中有血液、黃疸等等。否則,我們都會認為那是病毒性腸炎或者是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因此,在急症室裡的醫生基本上都會按照順號看病。 後來,我的朋友看了醫生之後,那位醫生的看法跟我的說法一致,都是覺得沒有炎症,不需要緊急處理,只是給他開了一些止痛藥和做了一些血液測試和尿常規測試就了事。此時,朋友才發現如果當初聽我的話就好了。他根本沒必要跑到醫院去,浪費幾個小時的候診時間和醫藥費。 其實,在醫院裡面等待幾個小時,結果換來醫生幾句話──這是很多患者看病的經歷。他們的心態大概是:「我的病雖然不嚴重,但是看看醫生比較好。醫生說沒事,我才放心。」 這種心態我十分理解,不過我認為除非是急症,否則大家還是盡量避免去急症室看病。急症室是情況危急,有生命危險的傷患者接受治療的地方。一般來說,有嚴重外傷、創傷、骨折、大量出血、呼吸困難、胸痛、心臟病、中風、心臟停止、休克、昏迷、腦創傷或腦神經疾病、急性哮喘和過敏、遇到其他意外事故(例如車禍、火災、遇溺)和其他嚴重的傳染病(例如麻疹、急性肺結核、霍亂、嚴重的食物中毒、出血性腹瀉、出血熱、肺炎等等)的患者,才需要前往急症室就醫。其他病症例如發燒、普通感冒、肌肉疼痛、腹瀉、胃痛、皮外傷、皮膚敏感等等的患者,除非出現之前列舉的症狀,或者有即時生命危險,否則一律無須前往急症室看病。他們只需要去普通的家庭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簡稱 GP)接受檢查和治療就可以了。 如果非危急傷患者都去急症室看病,急症室醫生的工作量會大增,令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和醫療服務。醫生看每一個病人都需要時間和精力,過度疲勞會影響他們的臨床判斷和技術,導致醫療質素下降。 醫院資源有限的,如果不是急症的患者都去急症室看病,會分薄醫療資源,例如 X﹣ray、超聲波檢查、MRI和其他臨床測試等等。除了醫生工作量增加,護士、救護員和其他醫療人員的負擔也會加重。所以,除非是急症,是「emergency」,否則不危急就不要去急症室! 從維斯米德車站到我工作的兒童醫院有十五分鐘的路途,每天當我在大街上走著,都會埋怨自己為什麼當初沒有在附近買一個寓所,這樣就可以節省很多交通的時間了。然而,隨著步行的次數越來越多,我逐漸喜歡了這條大街。每天走路上班,都成了一種享受。
我在兒童醫院已經工作了一段日子,現在對這裡的環境已經非常熟悉。還記得第一次走到醫院門外的大街時,像跑進了迷宮一樣。不過,現在就算閉著眼睛走,也不會迷路了。 兒童醫院的佈置非常華麗,周圍都貼滿了可愛的圖案;就連醫院的地板上,也畫滿了引導路徑的小腳印。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就是跟著這些得意的小腳印,才找到骨科創傷病房。 兒童醫院的特色當然就是患者都是兒童。我很喜歡那裡可愛的小朋友,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活潑好動,有些沉默寡言,有些喜歡交往,有些喜歡獨處。身為兒科醫生,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跟小孩子建立互信的關係。孩子雖然可愛,但並不是每個小孩子,都喜歡見到穿著白大褂的陌生哥哥。也不是每一個小孩子,都喜歡分享自己受傷的經歷,或者讓別人觸碰自己的傷口。 幸運的是大部分小孩子都喜歡跟我玩,尤其是女孩子。也許是因為我口袋裡,總是藏了一些小糖果,所以每次當我走進病房時,都會有一大堆小孩子圍著我跟我要糖果 。他們的哭聲和笑聲,每天都陪伴著我;他們每一個都是天真的小天使,只要看到他們,都會把所有煩惱拋諸腦後。可惜,並不是每一個小孩子都那麼幸運,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醫院是一個拯救生命的地方,在這裡的小孩子都經歷過病痛的洗禮,忍受過病魔的折磨。但醫生並不是神,不能決定人的生死。有時候,我們只能夠無奈地坐在他們的身邊,眼白白看著死神把那些純潔的靈魂帶走⋯⋯每次當有患者逝世,我都會坐在大街上,一個人閉上眼睛,為孩子們默哀。每一個在我眼前消失的生命,都在我的心裡留下了烙印。 每天在上班的路途,都會看到那些從醫院走出來的小孩子。他們無邪的笑容,還有從疾病中康復過來的喜悅,都令我難以忘懷。那短短的十五分鐘,是用來提醒我,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不要放棄自己的初衷,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想。因為我一路走來,看到的仍然是希望,而我所守護的,仍舊是我們的將來。 很多人以為醫科學生畢業後便就是一名醫生,或者畢業後就可以獨當一面,但事實並非如此。
醫科學生經過多年的培訓後,才正式在醫院裡開始臨床的工作。從畢業到成為正式醫生,有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期間醫科生只能在醫院內擔任實習醫生。而過了實習階段,才能夠稱得上是一名真正的「醫生」。雖然如此,但距離真正可以獨當一面,還有一段很漫長的日子…… 學醫的人一定明白什麼是「學無止境」。醫學的領域很大,牽涉甚廣,在醫學上要成為專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即使進入了專科實習的階段,甚至成為了專科醫生,我們的知識都依然有限,唯有不斷深造,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專家。所以醫學的路不單止漫長,更加是無窮無盡的。 六年的醫科學生生涯裡所換來的知識仍然是非常淺薄,從理論到臨床實踐是一個階段,然後從臨床到專科又是另一個階段。每個階段所做的事情都不同,所接觸的患者都不一樣。雖然隨著經驗的累積,醫生們會開始掌握重要的技巧來應對日常的工作,但除了平日繁忙的工作,醫生還需要在百忙之中抽時間來細閱論文和參與學術研究,才能夠確保自己的能力維持在高水平。 然而,每個人的時間總是有限,我們往往在臨床工作上所花的時間已經遠超過一般行業,若然還要參與學術研究和其他工作的話,就只能夠犧牲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所以,很多醫生的社交圈子都很窄,除了同事和家人,甚少會跟其他朋友聯誼,我們不是不想,而是沒有空餘時間…… 有朋友說:「醫生們都是夜貓子。」回想我當年讀書的時候,還是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可是開始臨床的工作後,生理時鐘就被打亂得無法修復。我偶爾會失眠,通常是因為壓力大,而無法入睡。有時我會躺在床上,想著我當天見過的患者,然後腦裡不停反省自己的表現;反思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可以做得更好。有時候我太累了,一躺在床上就睡著了,不會想太多,但通常是我快要虛脫的時候才會發生,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對著腦海中的病歷昏昏入睡。 當醫生很不容易,很辛苦,很累;有不少人會選擇放棄,改投其他行業,我非常尊重他們的決定,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我對於離開前線工作的醫護人員依然深表同情了;要貫徹理想並不容易,不是每一個人的美夢都能成真。有時我們要經歷過艱辛,才明白自己想要的快樂是什麼。 雖然醫學的專科有很多,但我偏偏喜歡傳染病科。其實我的家人和好友,以及很多關心我的人都曾經好奇地問我:「醫學裡有那麼多不同的專業,你為什麼好好的要去研究傳染病呢?這工作不是很危險嗎? 」
是的,傳染病科的工作,無論是臨床還是科研,都確實有一定的風險。醫生和護士本身就是高危職業,在臨床上工作的同事們,每天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地去照護和醫治患者。科研人員們就日以繼夜地研究不同種類的傳染病,希望發現新的知識和技術,可以應用在臨床治療和預防。雖然我們不是毫不畏懼的勇者,但我們仍然緊守自己的崗位,為拯救患者的生命而努力。為此,我們都肩負起重任,冒著受感染的危險,繼續站在前線。 其中一位我最崇拜的德國老教授就曾經對我說:「如果連站在前線的我們都倒下了,那站在我們後面的人怎麼辦?」當時我在想,那到底是誰站在我們的後面呢?答案不是別人,就是我們深愛的家人、孩子、兄弟和好友!每當我想起自己身後的人,我就願意不顧一切地奮勇向前,站在戰場的首線。只有這樣,我才可以保護他們,守護我珍惜的人。 我認為目前世上沒有比研究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學更重要的事了。為什麼?因為微生物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人類身體的一部分,研究傳染病學和微生物學除了可以了解微觀下的生態宇宙,還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人體的生化機能和維持健康的生物機制。 我們人類的身體是經過幾千年的進化和演變,早已形成一套微妙的系統去跟各種微生物並存。人體和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其實非常奇妙,有些微生物會感染我們的細胞,產生毒素,引起嚴重的疾病。然而,這類型的微生物只是佔少數,實際上,有更多的微生物,是我們身體的盟友。它們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消化、吸收和製造營養,還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外來的微生物感染和破壞。有些微生物則是兩者合一,它們是「內奸」,有時是我們的盟友,保護我們,但有時又是我們的敵人,入侵我們,它們並不忠心,只會幹對自己有利益的事。 在幾個世紀前,醫學家才真正明白傳染病的來源,於是隨著科技革新和社會人口增加,醫學技術逐漸發展出新的藥物來治療和對抗傳染病。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宿主和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係,因而犯下了無可挽回的大錯──濫用藥物。 為了要平衡人類一方壓倒性的優勢,微生物發展出許多新的基因突異,除了加快了新陳代謝的機制,還製造可以抑制抗生素和其它藥物的有機物質,來破壞和阻礙藥物對它們的損害和抑制,形成耐藥性和抗藥性的新機制。 目前為止,這些機制已經根深蒂固的印在每一個微生物的基因裡,因此很多藥物對這些微生物都完全無效。而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長,越來越多人患上慢性疾病(例如:肝炎、腎結石和心臟病)和癌症(例如:肝癌、肺癌、乳癌和前列腺癌),很多病患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和化療,有時甚至需要接受器官移植。要知道,所有外科手術都必然會有術後風險,而風險最大的問題往往就是術後感染。由於身體出現了傷口,身體原有的免疫功能就會減弱,皮膚和其它組織無法保護我們,微生物可以直接入侵體內。醫院是耐藥性和抗藥性微生物的根據點,院內感染往往比普通感染更嚴重,死亡率更高。接受外科手術的人當中,大約有5%至10%的人會死於術後感染,單單在美國,每年就有十萬人因此而死亡,而且數字還持續有上升的趨勢。因此,我們需要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需要善用更多的資源去實踐解決方案。我又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關注傳染病,並且監督政府和衛生部門正視和解決這些重大問題。 另一方面,器官移植手術的接受者,在術後需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這類型的藥物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當人體免疫力下降,病菌和病毒就有機可乘。很多平常對我們沒有傷害的微生物(例如:真菌、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和一些正常的菌叢)就會乘機入侵,感染我們的身體。我們目前對這類型的微生物和疾病仍未獲得完全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們仍然有很多需要鑽研的地方。特別是真菌感染,經常被臨床人員忽視,因而延誤了患者的治療時機。其實不止器官移植的接受者,老年人、孕婦、兒童和其它長期病患者(例如:接受癌病化療的患者、愛滋病患者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等等),都屬於高危人士。所以,這類型的傳染病亦有機會感染你身邊的家人,朋友和孩子,不要置身事外。 隨著科技和醫學技術日益增長,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去研究傳染病。其實,近代醫學對傳染病的認知已經跨越了一大步。在二十年前,我們已經開始嘗試利用微生物去協助我們治療和預防疾病。而踏入二十一世紀,我們的醫療技術更是再上一層樓。 現今醫學科技已經讓我們可以迅速製作疫苗來預防新病毒(例如:流感)。單憑現在的技術,一旦發現新的病原體,只需24至48小時,我們就可以把它的基因完全解密,了解它的特性、來源和嚴重性。未來的基因技術會更快速,更準確,甚至可以預計到生物的基因突變率,從而預防尚未出現的疾病。 此外,我們又利用了減毒型麻疹病毒來治療癌症。麻疹病毒以前是我們的頭號敵人,現在反而變成了我們的盟友。其實不止麻疹病毒,其它的病毒(例如:皰疹病毒、腺病毒)都具有相當多的利用性和可塑性,可以用來治療癌症和遞送神經系統藥物,我相信未來我們在這一方面會有更多的突破。 最後,醫學家正利用基因改造的噬菌病毒來進行基因治療,醫治一些不治的先天性基因遺傳疾病。由於這些疾病都是100%先天性缺憾的基因變異,因此除了改良宿主的基因之外,並沒有其它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透過生物技術,我們可以利用噬菌病毒「感染」來改善患者的基因,逐漸治愈一些無可救治的先天性基因疾病,拯救很多無辜的患者,這些都是傳染病學者的功勞。 我以上所列舉的醫學技術無疑都代表著人類在醫學領域上的新躍進,但其實都只是冰山一角。也許,這些技術都是我們人類的新希望,也是人類和微生物之間的新平衡。單單在過往的幾十年,人類的醫療技術就創造了此等佳績。那麼,在未來的幾十年,也就是我們這一輩未來的幾十年,到底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新面目呢?實在令我非常期待!所以,為了這個耀眼的未來和守護我的身邊所愛,我願意繼續堅守在傳染病科! 上星期,一個朋友發信息跟我說:「我的孩子好像患了拖延症,做事遲緩,而且喜歡無視我。我叫他幹什麼他都不理我,不聽我的話。我應該怎麼辦?」
一開始,我就覺得很奇怪,首先,什麼是「拖延症」?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嚴格來說並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一種心理狀態,表示一個人刻意去拖延一些該做的事情或者避而不做的一種行為。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得「拖延症」呢?釐清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關鍵。 「孩子的拖延症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他對那些事情產生了拖延的行為?」我問道。 「舉個例子,好像今天早上,孩子要上學,在我趕著出門的時候,他在吃早點,結果他吃了四十分鐘,害我們差點遲到。」 「還有嗎?」 「好像昨天晚上,我叫孩子去練琴,結果他完全不理我,後來我要發怒了,他才跑去練琴。每天晚上我都規定他要晚飯後練琴,可是他最近都經常拖到十點多才去練。」 「那麼,孩子平常幾點起床?」 「六點半吧!有時候可能還要早一點。」 「他平常睡眠的質量好嗎?」 「他經常說睏,好像也沒有睡得特別好。」 從對話裡,我想聰明的讀者們,應該大致上可以猜出孩子患「拖延症」的原因吧? 首先,孩子也許睡眠不足,一個睡不好的孩子是最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的。很多父母都知道,小孩子如果睏了,專注力會下降,容易哭鬧,變得不服從,可能會亂發脾氣,這些都跟孩子的大腦有關。孩子的大腦對睡眠的要求很高,一個孩子正常需要至少九個小時的睡眠,否則專注力和學習能力會下降,也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假設孩子每天晚上十點才練琴,練到十點半,接著梳洗後可能十一點才開始睡眠。十一點到六點大約只是七個小時的睡眠,這樣的睡眠時間對孩子來說根本不夠。睡眠不足,精神狀態欠佳,自然就會對白天的事情產生了拖延心理。 然後我又問:「孩子最近有沒有什麼跟平常不一樣的地方?例如,心情不好,對平常感興趣的東西提不起興趣之類的?」 「有,他最近都經常跟我發脾氣,心情一直不好。」 「他平常有遊戲的時間嗎?」 「沒有,平常的生活太忙了,所以他平日很少有遊戲的時間。只能在週末的時候,他才有時間玩耍。」 「他有跟你說他想多玩一些嗎?」 「有,經常是這樣。不過,他除了學習,還有其他的課外活動,所以平日根本沒有時間讓他玩耍。」 「你最近抱他親他是什麼時候?」 「我每天都抱他親他。」 「你們平常會聊天嗎?」 「小孩子,有什麼好聊的?」 「你對他學校裡發生的事情熟悉嗎?他有沒有主動的跟你說學校裡的事情?」 「我知道他在學校的情況,通常是跟老師直接交流。他很少主動跟我說學校裡的事情。」 「你們平常吵架嗎?」 「有時候。」 「因為什麼事而吵架?」 「最近因為練琴的事情吵得挺多。」 「他不喜歡學鋼琴嗎?」 「也沒有,他挺喜歡的。」 「他有這樣說嗎?」 「沒有。」 「那你怎麼知道他喜歡鋼琴?」 「因為他喜歡上課,而且心情好的時候,練琴還不錯。」 「除了練琴之外,還有什麼活動嗎?」 「還有跳舞、足球、游泳⋯⋯」 「這些活動他都喜歡嗎?」 「應該吧!」 「你覺得他平常累嗎?」 「挺累的⋯⋯」 「那為什麼還要參加那麼多的課外活動?」 「因為我想讓他從小開始就培養各種興趣和愛好啊!」 聊到這裡,我想很多父母都會產生共鳴。聰明的讀者,也許會更了解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拖延症」。原來,除了睡眠不足的問題,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例如孩子的遊戲時間不足。 很多父母常常有一種對「遊戲」的誤解,認為遊戲都是「有害的」,「無意義的」或者「不需要的」。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孩子需要有遊戲的時間,就跟成年人需要娛樂是一個道理。 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自己因為照顧孩子欠缺了娛樂的時間,所以孩子理所當然也不應該有娛樂的時間,結果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例如現在很多父母都有「陪讀」的行為,由自己來擔當孩子的「補習老師」,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常常給他們買額外的補充練習,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學生。可是,這樣做卻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 學習的本質是要獲取新知識,但現在很多孩子學習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他們每天都在學習,卻沒有娛樂,目的就是為了考上名校和名牌大學。小孩子因學習,導致心理不平衡,心理壓力增加。壓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當心理的壓力得不到釋放,孩子就會產生怪異的心理現象和行為。此外,如果長期承受壓力,孩子會對所以事物失去興趣,對父母產生反抗心理,並且出現拖延心理。 從小孩子的角度去想,既然「讀書」和「學習」是不可避免的,唯一逃避的方法,或者放鬆一點的方法,就是把它拖延到最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常常在夜裡趕作業,或者在晚上學習。這種行為的學習效率是最低的,所以孩子的成績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有可能退步。父母見到這種情況,以為孩子學習不夠用功,或者學習能力不足,繼續壓逼他們,導致惡性循環。這種循環如果一直維持下去,最終只會形成兩個結果,要麼父母放棄,不管孩子的學習,要麼就是孩子放棄自己的學習。 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學習不好的問題,都會先把問題放在孩子身上。卻很少有父母,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和教學的方法。這種情況其實很讓人憂心。我覺得現代小孩子所承受的壓力,是導致各種孩子精神問題的重要原因。 此外,我們在對話裡也可以發現,孩子的課外活動繁多,每天因為要參與課外活動,讓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很多父母有一種錯覺,讓孩子參與課外活動就等於讓他休息。其實,體力上的勞動和腦力上的勞動都不算是真正的休息。參加興趣班本身的意義,就是為了讓孩子多學習一種技能,培養一些興趣和愛好,讓生活變得更充實一些。然而,過多的課外活動,只會消耗孩子的精神和體力,令他們覺得厭倦。 孩子也需要有靜下來的時候,安靜並不是在「浪費時間」。安靜待在家裡,聽聽音樂,去公園走走或者在家裡看一會兒書,都可以舒緩精神緊張。我個人甚至主張小孩子有午睡的習慣,因為睡眠也有減壓和改善情緒的功能,令人身心舒暢。小孩子尤其需要午睡,因為睡眠的時候,大腦會釋出大量的生長激素,修復身體的細胞和成長。睡眠不足的兒童,除了容易有情緒問題,也會出現身體發育不良的問題。 除此以外,父母應該給孩子們多一點成長的空間。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自己的標準和要求,這些想法也是自然而生的,並沒有不對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真正需要的東西是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孩子不是為了父母而生,也不是為了變成父母的克隆人而來到世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給予合適的環境和自由,讓他們發揮所長,在快樂中成長。 經過一番談論後,我給了這位朋友幾個建議:首先是修補孩子之間的關係,加強溝通,建立互信。其次,是讓她減少孩子的課外活動,同時增加孩子的睡眠時間和遊戲的時間。其三,就是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從晚上練琴改成早上醒來練琴,而且練習以效率為主,而不是用時間來規範。結果,過了一個星期,孩子的「拖延症」就根治了,做事和學習的效率提高了,而且心情也一天比一天好。其實,有時候只要父母退讓一步,讓孩子有多一點空間和自由生活和成長,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甚至比想像中更好。 這個世界很殘酷,我們都希望孩子有百般武藝,有美滿的婚姻和事業,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但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比誰都清楚這一點,因為我們也不是完美的人,我們的父母也不曾是完美。「完美」只是一個假象,每個孩子其實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般的存在。最讓孩子感到痛苦的,往往不是他們在現實中所面對的挑戰,而是要活在父母超乎現實的想像裡。每一個愛孩子的父母,都應該反省自己這樣的行為,從錯誤中學習,認清什麼才是孩子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你可以對孩子有要求,但不應該讓孩子沈溺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因為每一個活在童話故事裡的孩子,最終都只會淪為現實世界中的悲劇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