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KEN 醫學頻道
  • 主頻道
  • 醫學專欄
  • 艾肯醫生手記
  • 網台
    • 科幻醫學
  • 聯絡

​心肌梗塞

艾肯醫生 撰
圖片
心肌梗塞是都市人的十大死因之一​

最近三十年,心肌梗塞成為了都市人的十大死因首位,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到底為何這樣,而我們又該如何防範?為了有效地預防心肌梗塞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我們必須先了解心肌梗塞是如何形成,以及有什麼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心血管健康。

不少人都知道,高膽固醇血症是引發心肌梗塞的其中一項風險。膽固醇對於心肌梗塞有重要的關聯,被認為是誘發心肌梗塞的獨立危險因子,因為高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硬化,從而併發心肌梗塞。


動脈硬化可分為兩種

動脈硬化塊可分為兩種:一種稱為穩定的動脈硬化塊,另一種是不穩定動脈硬化塊(血液膽固醇過多)。不穩定動脈硬化塊容易破裂,造成急性栓塞。現在許多降血脂肪藥物,皆聲稱有穩定動脈硬化塊及改善內皮細胞功能的作用。所以接受降膽固醇藥物治療,可以短期內明顯減少血管急性栓塞的機會,進而降低發生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然而,除了高膽固醇血症外,動脈硬化疾病還有其他的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年紀大、抽煙及早發性動脈硬化疾病家族史等等。

心肌梗塞的病理

從病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動脈硬化的起因主要是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和功能失常。動脈硬化塊的組成,主要是以血脂肪為中心,主成分是膽固醇,包在其周圍的是平滑肌細胞和各種結締組織。形成硬塊的血管容易破裂,破裂後血液會凝固形成血栓,血栓如果堵塞在血管裡,就會阻礙血液流通,沒有血液中的氧氣和養分,細胞會開始死亡,嚴重的話會導致腦缺氧(中風)和器官衰竭(栓塞)。如果病人同時有其他危險因子,如抽煙、高血壓、糖尿病、年紀大,或高密度膽固醇(HDL-C值 <35 mg/dl)太少等等;這些因子都會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失常,進而加速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及抽煙則對膽固醇有不良影響,使膽固醇變性,而且令高密度膽固醇值偏低及引發高三酸甘油脂血症,使血管情況雪上加霜,更易形成動脈硬化。所以如果只是改善高膽固醇血症的情況,其實並未能完全預防心肌梗塞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會導致心肌梗塞

說到高血壓,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壓會對血管壁產生壓力和張力傷害,以及引發神經內分泌失調,致使內皮細胞功能失常。高血壓亦會促發胰鳥素阻抗作用及高血壓常合併多重代謝的異常,如高尿酸症,肥胖症,高密度膽固醇值偏低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它們又總稱為胰鳥素阻抗症候群。以上種種變化都使低密度膽固醇容易浸入內皮層,引發動脈硬化。此外,脈壓差增加亦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危險因子,主要是增加血管的硬度及減少血管的彈性。‘

糖尿病跟心肌梗塞有關

糖尿病會使血管壁蛋白質變性產生糖化作用,亦會促發胰鳥素阻抗作用。糖尿病使膽固醇成分發生變化,令低密度膽固醇變得又小又硬,進一步影響血脂肪與引起高血壓及調整血壓的荷爾蒙變化。另外,糖尿病亦會使血液中氧化壓力增加,這些都可能影響內皮細胞功能,導致動脈硬化。

而抽煙為何易引致動脈硬化?是因為香煙內的尼古丁及其他化學毒性物質會刺激與傷害內皮細胞。因抽煙會令血液中的一氧化碳血紅素濃度增加至常人的三倍到五倍,使血液中氧化血紅素濃度降低,導致需氧器官得到的氧氣減少,並因一氧化碳血紅素濃度增加,會促使血紅素更不易在把氧氣釋放出來,使細胞組織缺氧。在缺氧時,血管便會發生收縮,致使缺氧細胞組織的情況雪上加霜,從而引發動脈硬化與急性栓塞。另外抽煙會使凝血因子發生不良變化,令血液容易凝固。抽煙亦會令膽固醇發生變化:高密度膽固醇減少而三酸甘油脂增加;這些變化皆使血管壁內皮細胞功能變差,進一步促使動脈硬化與急性栓塞的發生。

年紀越大越容易出現心肌梗塞

年紀大時,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變差,加上結締組織增生,使動脈彈性變差、血管內皮層增生肥厚、令內皮細胞功能失常,致使動脈硬化逐年疊積而發生。各項危險因子會隨年齡而逐年增加,血管負擔便越來越重,所以也無怪乎「年紀」絕對是動脈硬化重要的危險因子。

女性在有月經週期時有動情激素的保護,內皮細胞不易受損亦不易功能失常,鮮有發生動脈硬化。當停經後血壓、膽固醇、血糖便會上升,使各項危險因子明顯增加,血管動脈硬化亦隨之加速發生。在停經後約十年則與男性相同,所以建議女士在停經後最好接受荷爾蒙補充治療。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HRT),可降低心臟血管疾病及腦中風。根據研究指出,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可減少心臟病發作約40%至50%,而腦中風發生率亦可約略相同地減少。為何有如此顯著的療效?主要可歸納以下四方面:


  1. 改善膽固醇品質及分佈—主要是動情激素治療可以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C)約10%至15%,同時亦可減少低密度膽固醇(LDL-C) 約10~15%。
  2. 抗凝血功能—動情激素可以降低血液疑固因子(fibrinogen)等,因而使血管不易產生血栓而阻塞。
  3. 擴張血管—動情激素可以放鬆及擴張血管,增加血管彈性,進而增加血流,因而較不易發生阻塞。
  4. 保持內皮細胞功能正常—近年來動情激素被證實在血管內皮細胞上有卓越的保護,以及對內皮細胞的再生修補功能。這些功能對維持內皮細胞功能是正常相當有效,故此令動脈血管不易發生硬化。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心機梗塞

由於男性沒有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因此會較早出現動脈硬化。男性年過45歲,就進入動脈硬化疾病危險期,而女性則在停經後動脈硬化疾病才慢慢浮現,這就解釋了患有中風的老年人為什麼大部分都是男性。

導致動脈硬化的還有其他遺傳因素;這方面一般人比較難理解。主要是因為基因序列的改變和遺傳,導致身體細胞內的低密度膽固醇接受體缺乏:在新陳代謝循環中,膽固醇無法快速和有效代謝,因此疊積在血液中,進而促發動脈硬化;或者因為遺傳因素,導致先天性高血壓,或高膽固醇血症等等。

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

美國心臟學會研究認為肥胖是主要冠心病危險因子,所以即使我們不歧視肥胖的人,肥胖依然是對身體有害的不利因素。肥胖容易促發高血壓、糖尿病、不良血脂症和胰島素阻抗症候群;如上述,這些不良影響都會對心血管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動脈硬化疾病都是不知不覺中漸漸形成的,所以其疾病的表現方式是突發的,常讓當事人或家屬措手不及,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皆屬典型的案例。尤其是冠狀動脈心臟病,所謂的急性心肌梗塞或心絞痛、或經心導管證實的冠狀動脈阻塞,在發病之前是沒有先兆。動脈硬化阻塞在50%之前是無症狀的,待阻塞超過75%而產生心絞痛時,則為時已晚。而最近的研究更指出,會造成急性栓塞的動脈硬化塊,常常是小於 50% 的,即只要是不穩定的動脈硬化塊,或能引發破裂的動脈硬化塊,皆會導致急性梗塞,從而造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所以我們必須未雨綢繆,要建立健康的生活形態、規則的運動習慣,還要戒菸和減肥。

如何有效預防心肌梗塞

另外,定期的體檢和血液測試都可以有效及時檢測自己是否有膽固醇高、高血壓和糖尿病。如果自己屬高危險群,就應該加倍留意預防,比如安排動脈硬化的檢查、尋找是否有動脈硬化的證據;例如頸動脈超音波,可以進一步了解是否有血管壁增厚及動脈硬化塊。

越早期的治療,成功率越高,併發症的嚴重程度也會大大下降。所以患者和高危人士都應該把握接受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只有兼顧預防與治療,才能讓動脈硬化疾病不發生。雖然有很多我們不能改變的先天性因素,但只要保持心身健康、及早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就是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肌梗塞的最好辦法。

結論

心肌梗塞是都市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跟體重、血膽固醇、糖尿病、年齡和其他生活習慣有關。年紀越大的人越有可能患心肌梗塞,想及早預防需要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和改善飲食習慣。出現心肌梗塞後,越早治療越有機會痊愈,所以一旦出現心律不整、胸痛和其他症狀就應該盡快求醫。此外,心臟病跟遺傳因素也有關,如果家族中有心臟病史或者屬於高危險群就應該定期檢查,以減低病發的風險。

艾肯醫生 AIKEN DAO © 版權所有
​未經作者同意 不得轉載及出版印刷 違者必究
​www.doctoraiken.com
  • 主頻道
  • 醫學專欄
  • 艾肯醫生手記
  • 網台
    • 科幻醫學
  • 聯絡